齊天大聖、无人寶蓮燈、云圣戰袍……在北京中關村,让无人机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自主研發的实现多款硬核無人機巡檢產品,命名時用上了獨具特色的无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
“我們的云圣創業目標是讓無人機實現真正無人化。”雲聖智能創始人兼CEO陳方平說。让无人机
每逢低空經濟的实现盛大展會,這家公司研發的无人“聖·寶蓮燈”全自主無人機巡檢係統都吸睛無數,基座頂端的云圣“蓮花”內,就藏著可以隨時起飛的让无人机無人機。當“花瓣”綻放,实现包裹在內的无人“花蕊”——無人機緩緩飛出執行任務,電量不足時會及時返回,云圣並在52秒內自動完成電池更換,让无人机實現二次起飛。
這套巡檢係統由工業無人機、全自動機場和四維智慧全息操作係統組成,在電力巡檢、智慧城市、消防應急、智慧林業、智慧文旅等領域獲得了廣泛應用。
從事全自主無人機巡檢係統創業,始於陳方平從小擁有的“飛行夢”。小時候他就渴望當一名飛行員,但高考前因視力不達標而無法實現心願。他走上了飛行器設計製造之路,用另一種方式實現夢想。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陳方平一直專注於計算機視覺與多元傳感器融合方向的研究,求學期間就積累了十幾項關鍵核心技術。2017年,還在北大讀研的陳方平創立了雲聖智能。“雲”是筋鬥雲,“聖”是筋鬥雲的駕馭者齊天大聖,他希望用“七十二變”的無人機替代人類去做那些具有重複性和危險性的工作。
談起創業初衷,市場調研時的一個場景在陳方平的腦海中揮之不去——他跟著電力巡線工人跋山涉水去巡檢,褲子都被剮破了好幾條,真切了解到巡線員的不易和行業的痛點。當時,各種各樣的無人機已經進入大眾視野,但還是無法脫離無人機飛手的遙控。他下定決心,要通過多元化傳感器給無人機裝上“火眼金睛”,讓它們自主感知外界環境;再搭載上可以快速精準決策的“智慧大腦”,讓它們自主識別巡檢路徑上的作業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需要創始團隊啃下機器視覺控製、多元傳感器融合、無人機精準控製等多領域的“硬骨頭”。那時的陳方平還有攻讀博士學位的壓力,最忙碌的時候一天隻睡一兩個小時,靠著根柱子就能睡著,但咬定目標不放棄的創業過程讓他沉迷其中。
如何讓無人機徹底無人化?初創團隊在業內首次給無人機加上了一個全自動機場,也就是無人機的“家”,方便無人機自動更換電池和傳感器吊艙。這個迷你機場空間狹小,最小占地麵積僅0.25平方米,而且遍布精密儀器,對無人機降落精度提出了嚴苛要求。
破題的方法隻有一種,就是不斷試錯。通過對複雜環境進行全場景建模,無人機不僅“觀察”得更遠,路徑選擇也更“聰明”,降落精度越來越高。大風、低溫、風沙、強腐蝕……一係列惡劣環境的模擬場景飛行中,無人機練就了十八般武藝。執行任務過程中,無人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芯片自主識別作業目標,將巡檢數據實時回傳,後方平台自主生成巡檢報告。多套係統集群化部署後,雲聖智能的無人機可以輕鬆實現多機協同巡檢,並以“蛙跳”作業方式降落到更遠處的機場,更換滿電電池再起飛。
“做有中國特色的黑科技產品”,這是陳方平一直以來的創業理念。打小學習國畫的他將蓮花融入到最新的全自動無人機機場設計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也讓全自主無人機巡檢係統擁有了更多應用場景與想象空間。
“希望企業像孫悟空一樣,完成從‘美猴王’到‘鬥戰勝佛’的蛻變。”陳方平表示,作為低空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將持續賦能傳統基礎設施,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多數字力量。
“新質”看點 創新“秘笈”
搶抓“風口”機遇
培育核心競爭力
時代的風不停地吹,創業“風口”稍縱即逝。在工業級無人機剛剛興起時,雲聖智能順勢成立,憑借著自研產品和技術,破解各行業巡檢場景痛點,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並連續多年位居無人機智慧巡檢業務細分市場占有率國內榜首。
今年,各項利好政策支持下,低空經濟炙手可熱,有了技術和市場積累的雲聖智能再次蓄勢“起飛”。基於企業自主創新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平台,並融合高精度北鬥定位、物聯網以及5G等新一代先進信息技術,雲聖智能將無人機終端與人工智能緊密結合在一起,發力城市空地一體化綜合治理,不斷為低空經濟的落地探索更多應用場景。
抓住創業“風口”,敏銳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培育核心競爭力,才能讓創業企業順利跨過難關,在競爭浪潮中逐漸站穩腳跟。雲聖智能的創業經曆,為眾多初創企業提供了可借鑒參考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