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特網
邁特網

從科研矽穀到海上糧倉

时间:2025-05-05 07:01:02来源:

廣東激活農業科技人才 引擎賦能高質量發展_南方+_南方plus

從廣袤田野到繁華都市,從科研矽穀到海上糧倉,科技嶺南大地處處湧動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引擎熱潮。

功以才成,广东高质業由才廣。激活人才是农业衡量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科技和人才總是科技向發展勢頭好、文明程度高、引擎創新最活躍的广东高质地方集聚。當前,激活廣東省正積極構建高水平農技推廣服務體係,农业通過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科技構建人才集聚“強磁場”,引擎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樣板。

創新機製用才

集聚人才資源“最大增量”

每年6月至7月,廣東省水產養殖進入病害高發期,廣州牧漁佳音技術服務部負責人餘明海也迎來一年裏最忙碌的時間。“經常一大早就接到農技推廣服務驛站打來的電話,說養殖塘裏的魚蝦出現死亡,讓我趕緊過去看一下。”作為一名有著18年水產養殖經驗的技術員,同時也是一名農村鄉土專家,餘明海對這份忙碌樂在其中,“能為養殖戶解決問題、挽回損失,我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廣東,像餘明海這樣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村鄉土專家不在少數,專家將農業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已成為各地農技推廣工作的常態。2020年至2024年,廣東省共認定了11373名農村鄉土專家,對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形成了有效補充。而農技服務之所以能如此高效、持續地賦能鄉村振興,得益於自2020年廣東省創新性構建的“1+28+100+10000”農技推廣服務體係,以1個省級農技推廣服務驛站為核心,統籌協調全省農技推廣工作;依托28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係創新團隊,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在縣級建設100個農技驛站,作為技術服務的“橋頭堡”;遴選認定超過1萬名農村鄉土專家,成為連接科技與農民的“橋梁”。

“通過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農技推廣服務體係,農技服務效能得以顯著提升,為鄉村振興培育了一批能紮下根、能打硬仗的‘科技尖兵’,帶動更多農民嚐到了科技耕耘帶來的甜頭。”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五指緊握方成拳。為進一步將農業科技人才凝聚成勢,發揮更大效能,2023年5月,廣東省啟動農技推廣人才機構資源庫建設,組織52個科研院校、1894個基層管理機構、7957個社會化服務機構及超過2萬名農技人才資源入庫。2024年,廣東省從人才庫中先後選派共3200餘名優秀代表組成農業科技特派員隊伍,精準對接服務“百千萬工程”典型村。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工作部負責人梁生表示,人才庫的建立實現了對全省農技推廣人才隊伍的信息化動態管理,為實施“百千萬工程”打造了一批農業技術服務的精銳之師。

平台優則人才聚。廣州國家農業科創中心在全國率先探索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孵化133N模式,致力於打造文化、科技、數字、投融等要素賦能的“灣區CPU”;廣東種業博覽會作為種業成果展示、轉化和推廣的核心平台,舉辦20多年來累計展出全球優新特色農作物品種13萬餘個,吸引參會130多萬人次。

以廣東種業博覽會等平台為契機,廣東還組織開展了一係列省市聯動服務產業的示範活動,以人才“增量”持續撬動發展“質量”:開展水稻機收減損大比武,吸引省內優秀農機手角逐比拚;推廣“農友圈”平台,助力農技專家精準提供農技服務;組織開展全省水稻合理密植促單產、紫雲英種植試驗示範提升土壤肥力、推廣綠植綠化管護技術,貫徹糧食安全戰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行動,為農戶帶去實實在在的收益……科技人才之花,正在嶺南大地上盡情綻放。

聚焦產業引才

做優幹事創業“生態體係”

鄉村全麵振興,離不開農村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廣東堅持培育壯大縣域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強化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能力提升,推動農業技術服務向產前延伸、向產後拓展,支撐和服務全產業發展。

潮州市獅頭鵝產業曆史悠久,養殖規模大,卻麵臨鵝蛋產量低、成活率低、農民養殖技術落後等發展困境。為破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與浙江省農業科學院和獅頭鵝國家保種中心(廣東立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組建了一支農業科技服務團隊——廣東饒平獅頭鵝科技小院(以下簡稱“科技小院”),采用“校院企”協同創新模式聯合開展獅頭鵝新品種培育、養殖技術指導等工作。科技小院還先後邀請仲愷疫病防控、食品加工、冷鏈設備、化工材料、品牌營銷等領域的20餘位專家深入養殖、加工企業“把脈問診”,化解獅頭鵝全產業鏈發展難題。

科技小院成立3年來,為獅頭鵝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見證者,廣東立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餘紫雲感觸很深:“在科技小院的助力下,企業依托健康養殖技術,成功使母鵝發病率降低20%至30%,雛鵝育雛期成活率提高5%以上,種鵝養殖規模從兩萬多隻擴大至3萬多隻,直接帶動當地獅頭鵝養殖及加工企業增收近500萬元。”

“科技小院既是學校對接基層需求、調整科研方向的窗口,也是培育知農愛農人才、轉化科研成果的平台。”科技小院首席專家、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動物科學院教授付晶表示,通過聯合“校院企”三方協作,實現以產聚才、以產育才,將為獅頭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持續賦能。

在珠海市金灣區,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隊伍的助力也讓黃立魚“遊”出了一個致富新產業。2022年12月,珠海市引入漁業鄉土專家加入這個隊伍,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漁業鄉土專家黃舜梅工作室在珠海市龍勝良種魚苗培育有限公司基地正式掛牌。“我們承擔了金灣黃立魚標準化健康養殖試點項目,在標準化健康養殖技術模式下養殖的金灣黃立魚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好,有效帶動了農戶增產創收。”龍勝良種魚苗培育有限公司負責人、農村鄉土專家黃舜梅告訴記者,目前,公司通過與專業院校建立合作、打造魚類養殖產學研基地等方式,成功培育出金灣黃立魚苗等20餘種水產種苗,年產量突破1億尾,產品供應至珠三角、福建、浙江、山東等地,有力推動了珠海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龍勝良種魚苗培育有限公司負責人、農村鄉土專家黃舜梅組織農技專家在塘頭開展培訓

梅州市是“中國金柚之鄉”,柚子產量占廣東全省的90%,是當地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為聚焦現代綠色智慧農業,解決產業發展技術需求,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聯合組建“智慧植保”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專家團隊,通過創建梅州柚“數字植保”防控模式,一舉破解了梅州柚山地飛防的棘手難題。如今,梅州柚產業在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的守護下茁壯成長,柚子的品質、口碑均穩步提升。

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眼下,廣東緊握產業引才這把“金鑰匙”,以優質產業生態匯聚八方英才,為特色產業發展注入澎湃動力,向著實現人才紮根鄉村、鄉村全麵振興的美好願景不斷前進。

因地製宜育才

做好持續有效“關鍵小事”

人才是鄉村振興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如何持續調動人的積極性,打造“永不走”的人才隊伍?廣東以開辦“數字+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農技服務田頭課、農技大講堂、“粵農技”“農友圈”等創新方式探索人才長效培育機製,讓鄉土“三農”人才在廣東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持續賦能鄉村振興。

2024年6月中旬,在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塘頭基地的一處農田中,綠意盎然的豇豆蓬勃生長。豆田裏,一節“數字+農業科技特派員(輕騎兵)”深圳豇豆專場的農技服務田頭課正在進行。

“藍板的放置一般是每畝地放20張,在苗期的時候,放置的高度是在生長點向上20厘米左右。性誘劑的使用也是高效防控的一部分,每畝地2套至3套,如遇高溫天氣20天更換一次。”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高級農藝師李平東麵向直播鏡頭,向大家講解使用物理和生物防控措施解決豇豆蟲害問題時的注意事項。

在鏡頭的另一端,超過30萬人在線觀看了這一期課程。根據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統計,截至目前,這樣的田頭直播課已經進行了74場,累計觀看達2100萬人次。

“田頭課”讓農業技術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到,“農友圈”則讓農技知識的傳播與交流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製。登錄“粵農技”微信小程序,輕點屏幕就能瀏覽諸如番石榴“根線蟲”如何防治、荔枝龍眼秋冬管理要點等實用的農技短視頻;想要深入學習,就去雲講堂上聽聽學者專家們的專題講座;在實際生產中遇到了問題,還可以發布求助信息,“一鍵式”下單請專家一對一來做指導。

2024年春耕期間,陸豐市上英鎮浮頭村的水稻種植戶劉南峰在“農友圈”提了一個“水稻破口期應該怎樣防治病蟲害”的問題,沒過多久就接到了專家的用藥指導電話。“‘農友圈’就像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田頭滴滴’,隻需動動手指就有專家服務到家。”如今,劉南峰逢人就誇“農友圈”的高效便捷。通過“農友圈”,他也認識了不少農業領域的專家,提高了自己田間管理的技術。

“‘農友圈’以‘數字化+精準化’的服務模式,搭建一個平台,凝聚一支隊伍,服務廣東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讓數字化農技推廣更‘接地氣’。”梁生表示,自2023年底上線以來,“農友圈”平台累計服務裏程達44萬公裏,服務7.19萬人次,解決需求問題2.37萬項。

在因地製宜育才方麵,廣東還有意打破機構與地域限製,借助“廣東農技大講堂”平台推動省市縣大聯動,在水產養殖、畜禽養殖、果樹種植、花卉養護等方麵開設了多場農技驛站聯動直播活動。

“參加這類直播培訓,基層農技人員可以及時了解到市場發展熱點和新型技術應用前景。通過直播評論、活動微信群等方式進行實時交流、深入對接,更高效地開展農技業務活動。”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輕騎兵工作組成員李亮表示。

以人才振興為引擎,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廣東正以創新用才、產業引才、長效育才“三步走”戰略,打造一支“新”“硬”“專”的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為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蓄勢賦能,奮力譜寫農業科技服務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廣東答卷。

來源:農民日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葉香玲

更多内容请点击【休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