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特網
邁特網

问题有助於改善土壤質量

时间:2025-05-09 06:00:13来源:

土壤是土壤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要素之一,隨著我們生活生產方式的环境不斷改變,土壤環境的质量質量也在發生變化。及時獲取土壤狀態以及變化規律,监测及对對土壤環境進行有效監測,问题有助於改善土壤質量,策建提高土壤的土壤利用率。本文就我國土壤監測技術和現存問題進行分析,环境並提出加強土壤監測質量、质量完善土壤監測管理的监测及对對策建議。 

土壤是问题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土壤環境質量不僅關係著農產品的策建生長和安全, 更關係著人民的土壤身體健康, 對社會穩定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环境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质量普及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 我國土壤環境的汙染問題也日益嚴重, 汙染源來自於農業種植的肥料、農藥、地膜, 來自於工業的廢水廢物, 對礦山開挖造成的土壤汙染問題也不可忽視。我國對於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已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改善環境、優化資源是提高國家經濟和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而環境監測就是環境保護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對土壤環境質量的監測, 發現土壤環境問題, 製定合理的技術解決路線和發展規劃, 改良土壤, 降低汙染, 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環境質量, 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基礎。

一、新疆土壤環境質量分析

(一) 新疆主要土壤類型
新疆地域遼闊, 麵積占中國國土麵積的1/6, 新疆後備耕地約2.65億畝, 在我國城市化建設擴及農村的發展勢頭下, 新疆地區的後備耕地無疑是我國最大的耕地儲備力量, 新疆約有30多種土壤類型, 可以稱為土壤的博物館, 其中荒漠土壤和內陸鹽土是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土壤類型, 新疆域內大部分地區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漬化, 伊犁河穀、阿勒泰地區和塔城部分地區相對土壤含鹽量較少, 整體來說北疆地區的土壤鹽漬化程度要低於南疆, 新疆域內的鹽堿地均有鹽漬化與荒漠化並存的特點, 且土壤含鹽成分複雜。

(二) 鹽漬土的成因

1. 自然氣候與地形。

新疆四周高山圍繞, 是一個封閉性的內陸盆地, 由於遠離海洋, 屬幹旱荒漠氣候, 降水量少蒸發量大, 土壤中的鹽分就會隨著土壤水分蒸發而上升積聚在土壤表麵, 且由於降水量稀少, 難以通過淋溶作用帶動鹽分移動, 致使土壤中普遍積鹽。

2. 地質因素。

新疆各灌區周圍基本都有山區, 山區岩石和成土母質均含有鹽分, 這些鹽分經洪水或地麵水衝刷而帶至低窪地帶或盆地, 又被用做農業灌溉, 由於盆地的地形限製, 鹽分沒有外泄條件, 久而久之遺留下來, 且逐年增加。

3. 水文因素。

新疆絕大多數河流為內流河, 經由山區流向盆地, 河流的流程短且滲漏嚴重, 山區鹽分經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帶至盆地, 逐漸積累, 另外地下水的水位較高和地下水礦化程度大也是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重要原因。

4. 水利因素。

大規模無統一規劃的引水開荒行為造成了流域的水土失衡, 撂荒耕地土層底部鹽分會逐漸上升至地表造成土壤鹽漬化, 漫灌、串灌、重灌輕排的灌溉方式使得地下水位上升, 促使土壤次生鹽漬化。

5. 農業因素。

隨著節水滴灌技術在疆地的推廣, 土壤鹽漬化出現新問題, 由於滴灌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 土壤中的鹽分隻是發生移動而無法徹底消除;種植結構單一使得土地用養失調, 有機肥減少而化肥更多地使用於農業, 使得土壤養分富積過量, 鹽分增多。

(三) 鹽漬土的監測方法

1. 野外調查與實驗。

通過野外實地取樣獲得鹽漬土最直觀的信息, 野外樣本采集布點要均勻分布於全工作區域內, 劃分出具有代表性的采樣區域, 並采集不同深度的土壤樣本。通過觀測和實驗分析掌握現實土壤鹽分數據, 取樣的方法有網格取樣、隨機取樣、整體取樣等幾種方式。

2. 田間觀測與數值模擬。

這種監測方法比較傳統, 選取具有鹽漬化表征的試驗田進行連續數年的監測與預報, 這種方式雖然監測的精度較高, 但是費時費力, 可調查的區域較小, 且受地域土壤性質的區別差異影響, 監測結果不具有普遍性。

3. 現代信息化監測技術。

遙感技術廣泛應用於環境監測工作, 以遙感影像為依托, 結合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係統以及其他高新技術綜合構成強大的技術體係, 通過分析遙感影像數據, 分類、解析、提取土壤相關信息, 為鹽漬土的動態分析、監測預報工作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 為加強鹽漬土治理, 保護、改善土壤環境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現代化信息監測技術更加高效、快捷、準確、機動、可靠, 數據處理也更加科學, 對於新疆以及我國中西部幅員遼闊地區, 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極具實用意義。

(四) 鹽漬土的改良技術

新疆早期開展大麵積墾田工作時, 由於排灌係統不健全而造成耕地大麵積鹽漬化,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 以生產建設兵團為主開展了鹽堿地的改良試驗研究。在這幾十年的發展期間, 改良治理技術手段持續更新, 治理方法和思路也在不斷發展, 對鹽漬地的改良從多方麵入手綜合治理。治理方法主要有水利工程改良、農業改良、生物改良、化學改良等幾種方法;在治理理念上從消極應對向積極處理轉變, 從預期徹底根治到落實把握好鹽分調控轉變, 從單一治理措施向土壤周邊環境綜合規劃轉變, 注重區域水鹽平衡, 以創新理念帶動技術發展突破, 在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提供的可靠依據下不斷進行治理調整。新疆的鹽漬土改良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和成果, 前疆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鹽堿土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不僅增加了耕地麵積, 也增加了綠化麵積, 對於新疆幹旱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以及生態保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前我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存在的問題

(一) 對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重視度不夠

土壤環境因具有隱蔽性容易被人忽略。當前我國對於大氣、水、聲環境等常規環境監測已經建成了較成熟的監測體係, 具有較高的監測能力, 而對土壤環境的監測起步較晚。2006年我國首次組織開展大規模、係統性的土壤環境質量綜合調查, 對全國土壤環境質量有了基礎了解。但大部分企業和人們對於土壤環境質量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一些企業為了私利偷偷排放汙染物的現象屢禁不止, 對土壤和人民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傷害。因此, 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控製迫在眉睫。

(二)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整體能力不足

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工作沒有形成統一的監測體係, 當前我國的國土部門、農業部門、環保部門都在做土壤監測工作。但是由於評價方法不一, 監測技術規範各異, 監測結果數據沒有完全共享等因素影響, 致使各部門各自為政, 監測工作分散, 效率不高;各省市縣環保監測部門在監測設備、專業人才、財務支持方麵存在不足, 使監測工作難以得到基本保障, 體係建設總體落後, 科研水平相對較低, 難以支撐落實監管決策。

(三) 缺乏對新型汙染物的土壤監測

隨著化學用品、新型產品使用率的增加, 對於土壤的汙染物類型也是越來越多, 並且更加複雜化, 汙染日益嚴重。除了當前我們重點關注的土壤重金屬汙染外, 也要加大對新型汙染物的監測控製, 比如抗生素、激素、放射性核素等, 很多地區對此部分的監測尚處於空白, 不具備相應的監測能力。

三、提高土壤環境質量監測水平的策略

(一) 建立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體係, 加強監測後備保障

從上至下推行各級土壤質量環境監測體係, 修訂完善地區、市縣級的土壤環境監測標準, 主力打造市級土壤環境監測站的骨幹站點, 完善縣級環境監測站的基礎設施建設, 夯實監測第一戰線基礎, 做好對基層監測機構的資金支持, 設立專項, 建立長效機製, 讓資金落到土壤監測的實處;加強對基層監測機構的人員培訓和專業素質提升, 引入高端人才投入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的工作中去, 豐富現有工作人員培訓渠道, 使土壤監測隊伍更加專業化;加大投入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理論、技術、研發領域的研究, 開展新型汙染物監測項目, 加強環境監測機構與科研機構、高校的通力合作, 攻克技術難題, 創新監測方法。

(二) 拓建土壤質量環境監測網絡

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 我國環保部有序打造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 已經建立了覆蓋重點區域、主要環境要素、汙染源的環境監測體係, 構建了國家→省→市→縣分層分級、逐層遞進的管理體係。在全國組織設置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 並於2016年頒布了《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 明確了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的目標和策略, 全力控製土壤汙染, 改善土壤質量。打造土壤環境監測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土壤基礎信息數據庫, 整合監測部門數據信息, 實現信息資源互聯共享, 借助現代技術實時更新數據, 真正發揮出土壤監測在防治汙染、農業種植、土地利用、城鄉規劃等方麵的作用, 為提高環境質量、促進人民安居樂業、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產業創新研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質量監測汙染源

更多内容请点击【熱點】专栏